阳朔小龙虾,让这个男人打赢“翻身仗”280
发表时间:2020-11-12 10:07
“一定要靠自己!”回忆起遭遇车祸卧床半年,到逐渐恢复行动能力后重头开始创业脱贫的经历,已过不惑之年的陆大宇语气坚定。 今年43岁的陆大宇,是广西桂林阳朔县高田镇龙门村农民,原来他一直靠外出打零工养活一家人,日子还算过得去。2017年1月,陆大宇的父亲突发心肌梗塞,做心脏搭建支架扩张手术及后续治疗的费用,让这个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。祸不单行,当年4月,陆大宇骑摩托车意外摔倒,导致股骨、胫骨等多处骨折,辗转多处医院治疗后,他在家卧床半年都无法行走。 一时间,这个上有70多岁的父母,下有正在读初中的女儿的家庭,只能靠在超市工作的妻子一人的收入来维持。因病致贫后,陆大宇家于2017年被高田镇政府认定为贫困户,成为政府重点帮扶的对象。 病榻上的陆大宇,夜里常常睡不着觉。他觉得自己作为家里的顶梁柱,不能就这样倒下了。经过半年休养,他逐渐能下床行走,虽然因为车祸后遗症,他走路时一跛一跛的,右腿使不上力气,做不了重活,但好歹能自行活动了。 陆大宇的叔叔是村里第一个养殖小龙虾的,从叔叔那里得知,养虾虽然比较耗精力,但不是力气活。龙门村水质资源好,气候适宜,且阳朔县游客众多,养殖成熟后可直接配送至县城各大酒店餐馆,不愁销路。 缺乏创业启动资金,结对帮扶人帮陆大宇申请了5万元5年期的政府贴息贷款。2018年开春,陆大宇和妻子在自家责任田上开出3亩虾塘,摸索发展“虾稻共作”养殖技术。 第一次养殖小龙虾,虾苗、饲料都是靠贷款借来的钱,陆大宇格外上心。每天白天他要到虾塘转上两趟,夜里还会打着手电筒去巡塘查看小龙虾长势。因为是从零开始,免不了要走些弯路。刚开始放虾苗进塘时,陆大宇仅仅知道小龙虾的领地意识很强,为了提高养虾密度,要用水草将虾隔开。但因为栽种下去的水草还没长大,放进去的虾苗会将细弱的水草全部咬断,水草长不好,虾苗也难存活。 除此之外,治理青苔也让陆大宇一度感到棘手。第一次育苗是在11月底,温度骤降使得水体中的微生物不易存活,水变得清澈,阳光直射造成青苔大量生长。陆大宇一开始以为虾会吃青苔,不甚在意,直到遍布的丝状青苔缠住虾苗,致使虾苗缺氧大批死亡,才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。通过学习摸索,陆大宇了解到需要提高水体肥力,以生物肥水降低水下能见度,青苔才会消失。 在农村发展养殖,信息相对闭塞,陆大宇就通过手机上网搜索其他养殖户对技术问题的讲解。养殖小龙虾最关键的一环是蜕皮,稍有差池,就会有大批虾因蜕皮不成功而死亡,蜕皮不整齐的话,就需要给它补钙。关于如何补钙,网上也是众说纷纭。有人说将营养素拌到饲料里再投喂,有人说直接将营养素播撒到虾塘上,到底该听谁的呢?经过多次的实验,陆大宇总结出自己的经验:“两种方法效果差不多,但将营养素拌进饲料后喂食,能大大节约成本。” 对于贷款创业的陆大宇来说,每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。他在虾塘里清淤、投料用的工作船,是他自己用装蜂蜜的塑料桶捆在一起制作的,“市面上买条船差不多要花1200元,办法都是给逼出来的”。 经过一年的努力,2018年陆大宇收获了近1000公斤虾,“那一年的收益我记得很清楚,平均一斤22元,投入进去的成本一年全部回本”。也是在这一年,这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男人靠自己的双手脱了贫。 2019年,他和家人又将虾场扩大到5亩水面,并率先养殖自己培育的虾种。让他喜出望外的是,小龙虾的产量比2018年翻了一倍,除掉成本,算下来纯收入能超过5万元。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,阳朔县的旅游业及餐饮业大受打击,小龙虾到收获时,县城里的餐馆却接连几个月都没有生意。 对口帮扶的镇干部李源俊在入户走访时,了解到陆大宇的困难,他赶紧帮忙联系自己的朋友、战友帮他分销小龙虾。高田镇政府也向县城的酒店商家发出倡议,并通过补贴等方式,鼓励他们优先选购贫困户的水(农)产品。 有了政府的牵线,疫情期间,陆大宇与一家专门主打爆炒小龙虾的酒楼达成了供销协议:陆大宇家的小龙虾,送多少要多少。为此,今年陆大宇养殖的4000多斤小龙虾,从起初的16元一斤,买10斤送一斤,到如今卖到了每斤24元。 “我打算将闲置农田全改成虾塘,争取把虾塘扩大两倍,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的。”谈及未来打算,陆大宇充满了憧憬。 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|
|